
產業化成果
重慶研究院“機場安檢智能識別系統”通過階段性評估
時間:2018-03-22編輯:科技處、智能安全中心
3月21日,由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重慶研究院”)承擔的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重點專項(以下簡稱“弘光專項”)項目“機場安檢智能識別系統”順利通過第一階段評估。
由中科院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代表與行業主管部門專家、示范應用機場專家、相關技術領域專家組成的調研評估組,對“機場安檢智能識別系統”在本階段的應用表現開展評估。評估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航站樓現場調研,第二階段在重慶研究院進行會議評估。重慶研究院院長袁家虎、副院長張長城全程陪同調研評估。
在現場調研階段,調研評估組來到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航站樓的國內出發安檢口,對專項里的重要研究成果——“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開展實地調研。在安檢現場,專家們使用了不同的身份證結合不同的人員展開綜合交叉測試,人證合一的情況,系統均迅速通過;人證不合一的情況,系統均未通過。通過現場考察與體驗,該系統得到了評估專家組的高度評價。
在會議評估階段,項目負責人袁家虎院長做了項目階段性進展匯報,截至目前,“安檢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已在國內61家機場的555條安檢通道進行了示范應用,提高了機場安檢驗證的準確率和通行效率,產生了顯著的行業和社會影響,得到了央視、東方衛視、重慶衛視等媒體以及國際民航組織的關注。此外,項目成果還應用于2017年12月南京大屠殺公祭活動的安保系統中。張長城副院長在致辭中介紹了重慶研究院整合資源、全面配合支撐項目順利實施的相關情況。調研評估組在認真聽取進展匯報的基礎上,展開了充分討論,對項目的技術指標、經濟指標、財務實施等方面進行了一一質詢提問。中國民航局及北京首都、上海浦東、廣州白云、重慶江北等民航機場方面的用戶專家結合本區域項目示范情況指出:該系統的使用,提高了安檢驗證準確率和通行效率,優化了驗證崗位的工作流程,提升了旅客滿意度。在增強現場查驗能力、有效甄別旅客是否冒用證件等方面顯示了很強的專業性和實用性,為機場治安、反恐工作和空防安全工作夯實了基礎,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同時,評估組專家也給項目提供了寶貴的指導意見與建議,希望重慶研究院加快推進示范應用,加快推進標準制定,加快推進人像數據中心及測試平臺建設,更好的完成下一階段的項目目標。通過近3個小時的會議評估,調研評估組認為項目組順利完成了本階段的約束性目標,一致同意“機場安檢智能識別系統”通過本次階段性評估。
在總結發言中,陳文開副局長充分肯定了重慶研究院“機場安檢智能識別系統”所取得的成績,從以下三個方面對重慶研究院提出了希望。她希望進一步加強溝通,進一步密切與示范應用機場的關系,跟蹤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的應用情況,做到及時了解情況、及時反饋信息、及時提供服務;進一步加強宣傳,進一步做好關于人臉識別輔助驗證系統應用情況的宣傳報道工作,以產生更大社會反響,助推該項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和規模產業化;進一步拓展市場,不斷提升技術水平,不斷完善升級產品,根據行業主管部門和民航機場的技術需求,加快研發新技術、推出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同時面向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輸出先進的人臉識別技術和產品。
中科院弘光專項主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聚焦已取得突破并具有相當引領帶動作用的重大戰略技術與產品,優先支持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院屬科研機構“一三五”重大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通過技術集成、工程化開發和市場應用及推廣,力求產出一批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重大示范轉化工程。截至目前,弘光專項已立項實施11個項目。
現場調研
袁家虎作階段進展報告
評估會議現場
地址:重慶市北碚區方正大道266號 (400714)聯系電話:(023)65935555傳真:(023)65935000
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京ICP備05002857號渝公網安備50010943035號